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人恢復了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擺脫戰亂后的香港,經濟快速復蘇,圖為1948年的香港淺水灣,這棟豪宅的主人是澳門電燈公司老板。
圖為1948年的香港,半山區網球俱樂部成員在綠色草坪上舉行友誼賽。
圖為1948年的香港淺水灣浴場,為客人提供蘇打水和農場現做的乳制品。。二戰后經濟復蘇,許多海灘重新開放,
上世紀40年代,香港島和九龍半島是兩個極端,繁榮的是香港島,九龍半島大多是棚戶區,油麻地、尖東和旺角,并稱「油尖旺」,那個年代都是窮人的聚集區。圖為1948年,貧民挑著生活用品到山上的棚戶區。
香港本島也有生活不如意的地方,比如銅鑼灣,也有大片棚戶區。陳浩南時期的銅鑼灣是香港島的主要商業及娛樂場所集中地。圖中就是1948年銅鑼灣附近的小山上自建的木屋。在九龍算不上貧民窟,但是在香港島,銅鑼灣就是。
在二戰以前,香港人和英國人成見很大,香港人認為英國人是侵略者,英國人則認為他們為香港帶來了西方先進文明。二戰后經歷了共同苦難的中國人和英國人非常友好,拋開了以前的種族成見并乃至聯姻。
越來越多的聯姻,使得香港很多中英混血兒,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一帶傾向于西方文化,而摒棄了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越來越低。
一個地方是否繁榮,主要看它的文娛產業是否發達。圖為年輕時的金庸先生,金庸先生不光寫武俠小說,哲學,社論,編劇人家樣樣行,真正的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