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不夜城。早上,商人和旅客行色匆匆的身影隨處可見;傍晚,五彩斑斕的霓虹燈和各種各樣的餐廳包攬了香港繁華的街道。
說到香港,大家都會想到這是一個經濟發達,以高效率著稱的城市,而在香港,有一座被稱為 「黑暗之心」的大廈,仿佛一座孤島,把香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而大廈的住宿價格最廉價,住過的人卻發誓不會再去第二次。
重慶大廈,建于1961年,曾經是英國的高級官員和本地明星常出入的地方,但由于戰爭的影響,這里就成為了侵略者尋歡作樂的地方。一直到70年代,這里才漸漸成為新移民的避風港。
單是從外表來看, 重慶大廈跟其他樓房沒得沒什麼區別,內部卻像個小城市,商店,餐廳,旅館等等,應有盡有。能用最便宜的租金租到廉價的房子,要是沒有錢,也可以在里面打工掙錢,哪怕真的走投無路沒有錢吃飯,也可以去宗教慈善組織,享受免費的飯菜。
光是聽起來就很美好的 「天堂」,卻是黑社會,娼妓,賭徒,毒販子和偷渡客的 「溫床」。從建成以來,重慶大廈便是各種火災、兇殺等案件的現場。前幾年,兩名女大學生來香港旅游并住在了大廈的賓館,后遭到男子入室強奸。
還有網友爆料道:入住進去,房間的床單好像好幾百年沒有換,廁所也特別小,後來強烈要求換房間,最后換了一個四面都是鏡子的詭異房間,住了三天左右,后面發誓再也不會去第二次了。
在媒體的報道下, 更是盡顯這座大廈的恐怖色彩:走私「D」品、聚眾賭博、黑社會火拼,每時每刻都會有大案子在這里發生。因此,重慶大廈也被香港人稱為 「黑暗之心」。
重慶大廈也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曾經的它擁有最時尚最新穎的設計,是香港最豪華的豪宅。 而且治安在當地也是數一數二的好。那為什麼就短短幾年時間,曾經風光一時的重慶大廈就成為了貧民窟呢?
60年代末戰爭的爆發, 英國殖民政府管轄的尖沙咀成了美國造訪的紅燈區,到了70年代,來自西方的背包客和嬉皮士開始出現在重慶大廈。80年代,由于著名旅游指南的推薦,這里也吸引了大量的背包客和嬉皮士的到來。
原先的住宅也漸漸向商業樓轉型,由于經營者設計的住宅樓無法滿足商業樓的需求,就開始胡亂搭建,這也導致了這座大廈的質量開始下降。在這個人來人往的過程中,重慶大廈也漸漸成為了一個魚龍混雜、藏污納垢的法外之地,香港人眼中的 「黑暗之心」。名聲也逐漸敗壞,成為了一個低端大規模的市場。
從1990年開始,重慶大廈就有了明顯的改善:安裝攝像頭,加強巡邏、環境和治安。即便如此,也改變不了香港人對重慶大廈一開始的印象。
為什麼寸土寸金的香港中心,卻能夠保留這樣一座古老、雜亂,聚集著 「偷渡客」的樓宇?
對于香港來說,大廈的存在也代表了曾經的包容和接納的精神,就像荒島中的食物、水源,就像一根救命稻草, 許多渴望改變命運的人都卯足了勁往上爬。它并不寄居于香港,折射出來的卻不僅僅是香港的歷史,更是另一面香港的真實寫照。
在這個地方,窮人還有一席之地。依靠著大廈生存的人,往往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和更勵志的故事。從貧困的地區背井離鄉來到這里,活著和發財,往往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那為什麼香港還能容忍這樣一座法外之地矗立在這呢?可能是 香港信奉市場經濟、自由主義,不愿干預重慶大廈,可能是重慶大廈的存在,含有包容和接納的精神文化,也可能是從重慶大廈中帶來的旅游、商業貿易中間的利益。
這些也不無道理,或許是他們不想管也不敢管。或許重慶大廈就是香港,看懂了重慶大廈,也就看懂了今日之香港。
在麥高登的《香港重慶大廈》里, 重慶大廈就像一個小基地,內部的五湖四海的人群就是關鍵點,因為他們可以搭出的一條和其他國家相連的大規模低端化全球化網絡。從這本書出版后,盡管這里依然非法偽造產品、販賣非法物品,但香港人也不得不承認,這座大廈中的全球化本質是世界上人們所經歷著的全球化。
隨著對重慶大廈過去的極端化態度也消減了不少。而對于整個世界體系的 「邊緣」地區人類來說,重慶大廈可能是他們唯一能接觸到并且實現財富增長的中心。
這也是他們一生中唯一能體驗到全球化的機會,盡管商質量量偽劣,但跟質量相比,它本身存在的意義更重要吧。如果沒有這種低端的全球化,全球還會也很多人無法獲得這種商品,更不用說感受在商品背后的隱喻了。
俗話說: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現實生活中都會身處這種現象。很多人看見身邊的人眉了眉,眼了眼的,不好看或者出身農村、家境貧困而去歧視別人,卻不知他人身懷絕技、才華橫溢。
對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從來只看表面,用自己狹隘的想法去感受去做,也許自己并沒有感覺到什麼錯誤,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如今的時代,繁華的事不計其數,就像灰塵一樣,無處不在。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去認識它,看透它的本質,不能被表象所迷惑。有些東西只有好看的外表,看不到本質的人就會陷入苦海。
美麗的外表不一定有美麗的內在,蘋果落地的現象也蘊藏著萬有引力定律的奧妙,地球是一個球體而非 「天圓地方。」
接觸一個事物,總是會先認識它光鮮亮麗的外表,再從感覺、知覺到表象,從而取得整個事物的整體認識。事物的本質往往是蘊藏在事物的現象中的,一眼很難看出,所以,更應該撥開現象的迷霧,看清本質,尋找真理。
文/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