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風水學博大精深,傳承至今已有3000余年,篤信者不計其數。
在香港,最受信眾認可的便是有香港第一風水師之稱的陳朗。他初次與李嘉誠見面, 就預言李嘉誠絕非凡人,日后將大有作為,真可謂是慧眼識珠。
除此之外,香港大亨楊受成瀕臨破產之際,也是聽從陳朗的建議,才能逆風翻盤,豪賺3.2億。
讓我們走近牛人陳朗,感受一下神秘莫測的風水玄學之術的無窮魅力吧。
1925年,陳朗出生于四川一戶書香世家,家境殷實,吃喝不愁。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才子,興趣廣泛,學富五車。
在耳濡目染之下,陳朗也逐漸成長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易經八卦,無所不會。
其中,陳朗對道家學說異常著迷,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大道無為,剛柔并濟。通讀道家學說之后,正值青春年華的陳朗大受震撼,贊不絕口,隨即遵從內心,信仰道家學說。
道家學說中的占卜術令他如癡如醉,為了更好地學習黃老之術、莊子哲學, 十幾歲的陳朗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舒適區,前往四川青城山苦心修行。
他沉醉于宇宙自然,心胸隨之豁然開朗,對世間萬事萬物有了自己的認知。
對于深奧晦澀的占卜術,他亦有自己的見解,這也為他日后從事風水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道家的占卜術來源于上古方術,運用了陰陽五行之氣等風水知識,又結合道家自身的信仰常識,以此預測出萬物的變化和運行規律。
由此可知,道家和風水是相輔相成,彼此成就的學說。對于占卜術的癡迷也讓陳朗開始專研風水玄學。
寬泛來講,原始人類狩獵時期,風水學就已經形成。小到擇良辰吉日,大到改人生態勢,風水包羅萬象,面面俱到。
陳朗從風水學基礎陰陽宅選址開始學,由淺至深,再由深入細,逐步將風水學的難點痛點攻破。
在日復一日地勤學苦讀下,陳朗很快就成為了當地的風水大師。 街坊四鄰有婚喪嫁娶、喬遷新居等大小事都必須請他來把關。
年紀雖小,粉絲無數,陳朗樂在其中,也因此尋到了人生奮斗之路,那就是看風水。
新中國成立后,陳朗一家老小決定前往香港定居。受文化和習俗影響,香港民眾對風水之術推崇之至,幾乎所有的香港本地居民都有大事小事問風水的習慣。
有需求就有市場,這也使得香港各門各派的風水大師數不勝數。
陳朗明白香港風水圈競爭如此激烈,要想從中脫穎而出,不僅需要實打實的功夫,還需要一戰成名的機會。
機會是等來的,陳朗明白當務之急并不是成名,而是穩下來,活下去。 為此他花了不少積蓄在香港鬧市區開了一家風水店鋪。
因為招牌沒有打響,剛開始,光顧店面的人寥寥無幾。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生意卻毫無起色, 入不敷出的陳朗決定放個大招,招攬生意。
有舍才有得,他決定借新店開張的名義對各類紅白喜事、喬遷新居等堪輿費用大打折扣,舍棄一部分利潤換來顧客初體驗,從而吸引回頭客。
果不其然,得知折扣促銷活動后,不少有實際需求的民眾便一窩蜂似的來到陳朗店鋪,請求大師指點一二。
陳朗風水基礎扎實,為顧客指點迷津時總是分析得頭頭是道。此外他事事親力親為,十分盡心盡責,令不少人印象深刻。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顧客絡繹不絕,陳朗也在香港風水圈順利地占了一席之地,粉絲與日俱增。
1958年,在香港站穩了腳的陳朗受邀參加一場商業酒會,現場精英薈萃。
彼時的李嘉誠還處于創業初期,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新人,認識他的人屈指可數。此次參加酒會,他也是有意結交各界名流,為自己的事業開路。
酒會現場,人數眾多,陳朗卻一眼看到了角落里的李嘉誠。只此一眼,陳朗就不禁連連驚嘆, 大贊他天庭飽滿、雙目如炬,是數十年難遇的大富大貴之人。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天選之子,陳朗主動上前自我介紹。
富商云集,李嘉誠在其中籍籍無名,自然無人問津。他見有貴客主動前來問好,喜不自禁,趕緊起身致謝,雙方由此相識。
看相是一方面,觀其言而察其行更能了解對方的人品及發展前景。陳朗見李嘉誠禮貌待人、處事穩重,是個人才,因此也更加堅信自己的看法。
倆人相聊甚歡,李嘉誠對風水之術深信不疑,便想要借此機會請教一下自己的未來發展勢頭。
陳朗一開始并未明說,而是反問李嘉誠覺得自己以后能賺多少錢?
彼時的李嘉誠靠著舅父莊靜庵的扶持,才能如愿進軍香港地產圈。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嘉誠對于未來發展十分保守, 認為自己能賺到3000萬就謝天謝地,心滿意足了。
話音剛落,陳朗忍不住連連搖頭。確實對于普通商人而言,能成為千萬富翁,已是祖墳冒青煙了。
但是李嘉誠可不是一般人, 陳朗直言不諱地表示李嘉誠是個「聚寶盆」的命,金山銀山遍地,財富會多到溢出來。
聽聞此言,李嘉誠喜上眉梢。大師一言讓他自信滿滿,這也使得他對投資的態度更加積極。
事實證明大師所言不虛,李嘉誠投資的地產項目無一例外地大獲成功,賺得盆滿缽滿。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十多年前,就有風水先生替李嘉誠看過相,不過得出的結論和陳朗天差地別。
風水先生認為李嘉誠骨瘦如柴、眼里無光,不茍言笑,恐難成大器,日后只能勉強謀生。
那時,內地戰火紛飛,李家受戰亂影響,只能四處逃難,李嘉誠的精神面貌自然不比當下。
此一時彼一時,相由心生,時過境遷,隨著環境的改變,李嘉誠的心境也與從前大不相同,從而呈現出了與之前截然相反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