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香港是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在座被稱為「東方之珠」的城市,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對于從小在廣州長大的人來說,香港可能也是最熟悉的鄰居。對我而言,無論香港發展多麼迅速,生活節奏有多快,只要這些記憶中的小店還在,就還是有它獨有的人情味。
下面為大家探路,找到了幾家年齡全都在30歲以上的老店。
一、炳記茶檔
這是一家有著60多歲高齡的茶檔,整個店鋪七八十年代老香港的氛圍非常濃厚,小而簡單的工作間,旁邊搭著露天的大棚,擺放了幾張供食客吃飯的桌子。
陳奕迅還在這里題過字「沒吃過就等于沒來過大坑」
出前一丁口感的面條,加上鹵過的黑椒雞翅,味道濃郁,很開胃。
再來一杯經典的凍奶茶,就是香港人的早餐標配了。
老實說,這家店的食物,絕對沒有到讓人驚艷的程度,開的地方也屬于比較冷清的街道,但是在我們排隊的期間,就不停的有食客過來排隊,人氣非常高,周圍的人告訴我們,來這里吃飯的,幾乎都是街坊鄰居。原因很簡單,這些小店就是香港人的回憶。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經濟還沒有起飛,那時候沒有那麼多茶樓,人們的消費能力也還很弱。就是這樣一家一家的茶檔,幫那個時候的人們解決了溫飽。
而現在,這樣的茶檔保留下來的真的很少。所以就算是消費得起三千塊錢大餐的人,也很愿意來這樣的茶檔,坐下來吃一碗面。所以這樣一個小的小攤位,出品不算驚艷,地理位置也不太好的茶檔,卻依然可以高朋滿座。比起味道來說,這一份情懷更加重要。
覓食tips:
營業時間: 周一 休息 周二至周日 07:00-15:30
人均消費:45
地址:大坑施弼街5號側
二、大利清湯腩
這一家小店有30多年歷史,以牛腩面為主打。(店面比炳記茶檔更為簡陋)
這三十年,店里的老師傅們每天八點起來熬制牛腩,一直熬到下午四五點,熬制出一鍋一靠近就能聞到香味的牛腩。
最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問師傅,做這麼好吃的牛腩有什麼秘訣時,師傅直接很耿直的告訴我們,沒有秘制配方,食材好就是它好吃的關鍵。這一口湯下面全是牛骨,把牛骨的鮮香熬到湯里,再不停加入牛腩,用原湯來煨。
用時間精心烹制的美食,往往不會讓人失望,雖然店里的面用的不是上等面條,但牛腩的味道滲透到面條里,肥肉的部分軟糯粘黏,咬下去的口感好像味道擴散在了牙齒之間,再喝一口湯,已經非常幸福滿足了。
很多外國友人也喜歡來這里坐著吃一碗面,他們說在中國吃過大大小小的各種面,覺得這里最好吃。店鋪雖然既窄又小,他們卻完全不介意,甚至覺得這樣的環境,又點「家」的感覺,這或許就是美食的魅力吧。
覓食tips:
營業時間:11:00-23:00
人均消費:53
地址:天后電氣道13號地下
三、強記美食檔
一家70年的老店竟然把糯米飯做上了米其林必比登榜單,已經很讓人感到好奇。
這是一家從從前的流動攤販,到現在有一個檔口的小店,以糯米飯為鎮店之寶。
本以為小小的一碗糯米飯不足為奇,可是吃過之后才感受到它的特別,濃郁的臘腸香味、侵入糯米飯,米粒嘴巴里似乎還可以分開,吃得非常過癮。(一碗根本不夠吃)
雖然糯米飯名不虛傳,但這家店必須要提的就是他的老闆了,是我們認為可以稱得上是「美食家」的人物。
他從十歲開始,幫爸爸賣糯米飯,賣到爸爸退休,自己又接管了檔口。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就做糯米飯這一件事情。
其實對此我們還是很好奇的,所以再三斟酌之后還是詢問了老闆:很多人覺得糯米飯是小把戲,要什麼功夫,煮熟就是了,為什麼你們可以登上米其林。
老闆卻回答我們說「糯米飯是最難做的飯」,糯米用新米還是舊米,米質選擇,怎麼讓糯米飯好吃,米不夠好的時候怎麼樣用經驗去補救,都是有學問的。
他說,其實做糯米飯做了這麼幾十年,誰都會感覺累,他也有覺得枯燥無聊的時候,但是每次一站到糯米飯攤位前,狀態就回來了。原因很簡單:你是不是在認真做食物給食客吃,從你的食物里就能吃出來。
所以這些年,他自己也把糯米飯的口味改良了很多,不停花心思把糯米飯做到最好。
久而久之,客人也跟他變成了好朋友,買糯米飯的時間里的幾句寒暄,已經很親密。
現在強哥的攤位已經不缺食客,四面八方的人慕名而來,就為了吃一口他做的糯米飯。
強哥身上,有著香港人的拼搏精神。雖然做這件事情很累,但是也努力做到讓食客滿意,或許這種拼搏也是一種浪漫吧。
覓食tips:
營業時間:12:00-01:00
人均消費:42
地址:駱克道莊士企業大廈1層臨街鋪面
有人說過,要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就找一家街邊的小店感受,或許這句話用來形容這幾家小店再適合不過。幾十年如一日為食客準備好食物的街邊檔口,見證城市的變遷,自己也逐漸成為了城市里生活的人的「故鄉味道」。
當過了很多年,你突然想起它來,發現它依然在那里,就覺得這種城市還有從前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