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攝影家比爾·霍克(Bill Hocker)來到香港,游歷各地,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時代記憶,經過他的許可,筆者以非商業性的網文展示方式,重回那個純真的年代。在此特別感謝比爾·霍克先生的重要貢獻,以及他無私的分享!本篇48張拍攝于1979年的香港。
圖片解讀
1、香港仔(Aberdeen)地區的港灣,水上人家的船舶緊挨,一位穿紅衣服的少女劃著船穿行其間。
2、香港仔(Aberdeen)地區的一處造船現場,看樣子是木船。
3、香港仔(Aberdeen)地區的港灣,一男子搖著小船。
4、香港仔(Aberdeen)地區的一個漁民正曬著漁獲。
5、香港仔(Aberdeen)地區的一處木桶加工作坊,從木桶上的紅字可以得知店主名字是「梁有勝」,廣告牌上寫著「專營國產盆桶」,當時香港人把中國傳統的制作工藝都認為是國產。
6、位于香港仔(Aberdeen)地區的山坡墓地。
7、香港的一處老街巷,畫面中是理發店,兩個理發椅子,店主正在給一人理發,門口還坐著一位老人,頭髮花白,神情落寞,心事重重的樣子。
8、第6圖的墓地,比爾霍克先生站在一座墓的后面,豪華的墓園,石質桌凳一應俱全,從這個視角看去,彷佛與下方的高樓齊平,生死之地,依然在比試著豪貴。
9、與第2圖同一位置拍攝的造船場,兩位造船師傅就可以自如建造一艘大木船,這就是中國傳統技藝的傳承。
10、香港銅鑼灣地區的一處港灣內,水上人家的船只密密麻麻,如同水上街市。
11、香港銅鑼灣地區,一位老媽媽盤坐在船頭,嘴上叼著香煙,一手用火鉗夾著炭火,船蓬處還用了一個臟兮兮的英國米字旗遮擋。
12、從山頂俯瞰香港,那時九龍的上空,也有著一層灰色的霧霾。
13、漁船上的木桿上,掛起了一串串的魚干,在陽光下顯得晶瑩剔透。
14、位于中環附近,一處售賣臘肉香腸的小店,中年店主已經謝頂,神態倒是顯得精干。
15、中環街頭,女攤販在修著籠子,不知是修理鋪,還是售賣鋪。
16、中環的街頭,墻壁處是黃包車的停靠處,一位人力車夫正在搬著東西,看其著裝,很似駱駝祥子的形象。
17、香港中環正在進行外立面裝修的大廈。
18、中環街頭的一處店鋪,店名是「京果海味」,右側的柱子上還有「京果海味」的字樣,一位老人坐在門口看店,裝有果品的木箱,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
19、中環的一個賣雞蛋的小店,兩個老媽媽正在閑聊,左邊的攤主正在縫補衣服,細細放大圖片,可以看到雞蛋后的標牌寫有「本地雞蛋一元三只」,看來那時的雞蛋也有本洋之分。
20、第7圖的放大,俯瞰香港中環。
21、香港的老建筑,破舊的樣子與左邊的新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比爾霍克對這張照片形容為:一個時代的結束。不過,滿墻的漢字招牌,見證了香港永遠不可能被西方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