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馬地墓地內,豎立著一塊不起眼的墓碑,它雖不受人關注,可是墓中的主人卻不一般,甚至此人還妄圖建立「大明順天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港地跑馬地,在古代的時候被稱作是「黃泥涌」,也被叫做是「快活谷」,其地理位置位于港地中南部。自古以來,因其場地十分開闊,故此也被用作賽馬的場所。時至今日,賽馬地已然成為了眾多賽馬客人的天堂,此處不僅有專業的賽馬設施,更有賽馬的比賽偶爾舉行,是一處絕佳的旅游勝地。
可是您也許并不知道,其實在跑馬地這一處,還有一個特殊的地域,名為「跑馬地墓地」。跑馬地墓地,原本就是一個墓葬之地,是當時英國人和港地官員的專屬墓葬。由于港地之前一直處于英國的統轄范圍內,故此也頗受西方文化熏陶,墓地的墓碑多為歐式風格,甚至墓碑之上還矗立著雕像。不過遺憾的是,如今的跑馬地墓地已經受損嚴重,故此,不得不對外宣布,稱不再接受任何人葬于此處。
令人驚訝的是,就在香港跑馬地墓地之內,存在著一個特殊的墓葬,該墓葬內的墓主人,雖然鮮為人知,但是提到他所做的大事,估計不少人都要欽佩的豎起大拇指。此人就是洪全福,一位曾經效力于太平天國的將領。洪全福又名洪和,真名為洪春魁,其一生之經歷,可謂是十分傳奇。年輕時的洪全福,只是一個小小的苦工,因為沒有文化,故此只能給人做苦力過活。然而誰也不知道,如此一個小小的苦工,日后居然將推翻清朝,作為自己的宏愿大志。
洪秀全率領貧苦農民于金田起義之后,眾多貧苦的百姓便開始投身革命事業,為推翻清朝的統治而斗爭。太平天國起義,幾乎席卷了大半個中國,令當時的清廷元氣大傷。在太平軍連戰連捷期間,洪全福擔任軍隊將領,后又直接晉升為丞相,可見其本人完全稱得上是智勇雙全。可惜的是,因為太平軍在成功之后內部腐化墮落,導致內部矛盾叢生,繼而令清廷有了可乘之機,一路開始反撲。
太平天國被滅之后,洪秀全一干親信都已被捕,唯獨洪全福死里逃生。為了能夠徹底擺脫清廷追殺,他甚至只身逃到了港地。不得不說,洪全福的確是福大命大,在港地生活的他,依然險象環生,最終其只能選擇登船出海。在外地漂泊期間,洪全福挖過鳥糞,當過廚師,甚至還自學了七個國家的語言。直至老年時,洪全福才回到了港地。古人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洪全福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年老體衰而放棄斗爭,反而靠著家財不斷籠絡人心,結合一些反清義士共襄義舉。經過縝密的研究商議,洪全福最終決定,在1903年除夕夜舉行起義活動,并以「革命大將軍」的名義發布《反清復漢檄文》:「凡我漢人一絲一粟,皆重征稅,而彼滿人乃依然飽食暖衣,不耕不織……本將軍鳴其不平,愛集同志,特舉義旗,扶持漢裔。」。
只可惜,洪全福的起義計劃還沒有得到實施,便因為叛徒的泄密而宣告流產。此后,洪全福一直逃亡外地,直至1910年,才回到港地,并客死于跑馬地并于此安葬。洪全福的墓只是一個平凡的墓,墓碑更是一個普通的石質墓碑,上面已經生滿青苔。可誰會想到,他曾經是大明順天國的主要建立者之一。此時可能會有不少讀者因為英雄末路而哀嘆,其實大可不必,因為洪全福的失敗,絕對是命中注定的。為何呢?因為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大明順天國,都是存在嚴重封建性質的組織,并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沒有得到廣大勞苦大眾支持的根基之下,其前途必然也是十分渺茫的。
歷史是健忘的,但也是公平的,更是不斷向前行進的。任何人都不能阻擋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由此來看,即使是英雄,也要順應形勢,這便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