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照片大約拍攝于1871年,記錄英國占領香港初期的情形。這幅從東邊兩位先生的住所拍攝。左邊的高地是「莫裏森山」,山頂上有一排基本建成的外國住宅,俯視著城市和港口的廣闊壯麗景色。根據《南京條約》,該島于1842年被割讓給英國,並于1843年4月5日建成殖民地。
圖為香港港口,對面是九龍,繁忙的船只來來往往。1869年,大英帝國的愛丁堡公爵曾訪問過香港。此時,香港的流動人口已經達到了三萬人。
圖為香港普拉亞。普拉亞是葡萄牙語,意思是城市前方港口的寬闊石面道路。照片從東面接近港口,是從閱兵場的前部展開的,它代表了普拉亞的主要商業部分,左邊的建築是香港的特許商業銀行。中心那座巨大的大廈是由丹特先生建造的。商人通常在一樓有自己的辦公室,住在上面的房間裏,當他們在「風從海上吹來時」,在平坦的走廊裏散步時,他們可以俯瞰海港的全景。
圖為香港鐘樓及其附近。
照片左邊是丹特先生建造的宮殿式建築的西翼的一部分,這座大廈由三個獨立的商廈租用。在塔的左邊,離塔最近的是紅口大酒店,它是按照倫敦大酒店的模式建造的,由中國人租用和經營的。當地的侍應生,不僅是因為他們的絲綢或亞麻長袍一塵不染,而且因為他們交談時流利的「洋涇浜英語」而引人註目。右邊戴頭巾的是一名印度警察,一兩個坐在椅子上的苦力在等活。
香港的一條街道。圖中所示的街道,很容易辨認出半中國式、半歐洲式的道路,這條道路通往萬池、黃大仙或歡樂谷。它主要被當地的店主經營,以供應士兵和特利西家族的需要,而士兵們居住在附近的大營房裏。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中國人,他在加利福尼亞州待了幾年,在那裏學習了外國製鞋的技術。他從美國進口皮革,並教會了許多工人製作皮鞋。
圖為香港觀音寺。
英文介紹說:像大多數中國寺廟一樣,它建在風景如畫的地方,四周都是美麗的古樹和蔭涼的小徑,俯瞰著海港。一大群乞丐從沒有停止過地走在寬闊的花崗巖臺階上,從臺階上他們可以從到此的信徒手中乞討到食物。寺廟的正面是一種很好的裝飾,裝飾著這些地方。通往聖殿內部的直接入口被一塊厚木板擋住了,木板大約在中央門內六英尺高。它可以抵禦惡靈,惡靈通常被認為是直線旅行,而能迂回行進。
圖為中國人的轎子。英文說明中對轎子的來源和各種規製以及乘坐人等,有詳盡的介紹。當時英國人對中國人已經有了較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