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友情歲月》響起來的時候,
誰能不懷念香港街頭叱咤風云的黃金90年代?
所有故事像已發生在那漂泊歲月里。
而我,倒是更懷念 上世紀香港的一座傳奇之城。
說它是城,又不是城,它像一個符號,矗立在城市邊緣。
城中迷宮縱橫,遮天蔽日,終日需要開燈。
人口密度極大,每個住在這里的人 平均用地只有半平米。
是神秘之地,也是天使之城。
這里,是當年的香港傳奇——九龍城寨,或者叫做九龍寨城。
在香港九龍東北部,原啟德機場附近,看起來外部鋼筋水泥密不透風,內部卻自成一統的神秘建筑群。
本是防外敵據點,後來幾經歷史變遷和周折,成為一處帶有傳奇色彩的避難所。
數百年的歷史,0.026平方公里內,樹立著350棟樓宇,最多5萬居民,鋼鐵森林,惺惺相惜 。
無數老港人和外地人在九龍城寨獲得生活一隅。
啟德機場的珍寶飛機貼地飛行,電線交錯,鄰居晾曬的衣物在走廊外飄搖,夫妻的聲音在樓上樓下擴散。
看似破敗,卻扎實,承載著很多人的生之所依。
△ 《功夫》里,作為背景的豬籠屋,就是以城寨為原型
而我們認識這里,多是在香港電影里。
古惑仔,江湖情仇,老港故事,在城寨里生生不息。
陳浩南和山雞走過街頭,背后光影閃爍。
真實的九龍城寨,是獅子山精神的見證,才是屬于香港的時代記憶。
1992年3月,最后一名城寨居民搬走。
到了1993年,所有建筑被清拆,城寨徹底走進了歷史。
△ 攝影師Greg用了五年時間來記錄這座「城」
這里一面見證了香港歷史的更迭,一面在生活的激流里幾經清拆,終煙云散。
城寨雖散,老港人的倔強和生活頑勁卻永存。
01
消失于90年代的
香港傳奇
九龍城寨,熟悉又不熟悉。
只要是在背景為香港回歸之前的警匪片中,這個名字就一直是虛虛實實的背景。
而屬于這座傳奇之城的故事,遠不止電影里的浮光掠影。
讓我們把時間倒退回1992年3月之前。
這個地方,有人避之不及,亦有人熱愛和感激。
其實一開始的九龍城寨,是用來防御外敵的。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失去香港島以后,與之隔海相望的九龍半島成為清帝國的最前沿。
1847年5月,九龍城寨建成。
面積約70畝,東西南三面設有厚一丈四尺的城墻,既可以從山上眺望對岸的香港島,又可以防御自山上而來的襲擊。
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里明確規定,中國保留對九龍城及其附近碼頭的管轄權。
但專條締結后,英國就以「發現中國官員在九龍城內行使管轄權,與香港防務軍事要求不合」為借口,迫令在九龍城內的中國官員撤走。
沖突依舊不斷,最后只得各退一步,放城寨自由。
自此,九龍城寨陷入了無政府狀態。
人們從1900年后陸續遷入,因為無人管理,城寨里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居住體系和生活守則。
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自發夜晚巡邏、打更,防火防盜,有治安主任,不同樓區之間,也有自發的樓長,相互守望。
△ 城寨里獨有的天台,錯綜復雜的電線和守望相助的生活
後來,漸漸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擴建隔層,加蓋樓宇,都是常事。
若是沒在里面住過三五年的人,進去了就仿佛迷失在暗無天日的迷宮,終日找不到方向。
城寨里的街坊們,則有著老港人特有的韌勁和頑強。
除卻香港電影里我們知曉的黑幫,城寨里大部分居民都是勤勤懇懇自食其力地生活著的。
寨城內部涇渭分明,自成一套法則。
1963年,城西的居民還自發成立了一個「九龍寨城街坊福利事業促進會」,甚至還有自己的通訊報刊,新聞播報。
里面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小手工廠林立:塑料廠、織布廠、玩具廠,鱗次櫛比。
各種食品加工廠和牙科診所,也數不勝數。
△ 來源于《鏗鏘集·九龍城寨》
人們相安無事,直至上世紀70年代,香港反貪反毒大行動,進一步清除了城寨內的黑暗勢力,城寨隨即變得更為光明。
只是因為人越來越多,人們不斷加高樓層,大廈與大廈相連,城寨愈發遮天蔽日。
一步進城深似海,從此陽光是路人。
有指九龍寨城在清拆之前有5萬多名居民。
以寨城面積0.026平方公里算,城寨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90萬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可也正是在人口密度如此之高的地方,人與人之間,存下了幾十年的歲月情誼。
02
煙火中的「人間王國」
煙火氣之中,大廈迷宮之中,凡是過往,皆成序章。
1984年,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兩國共同決定清拆寨城,遷徙居民。
1990年啟動了「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清拆行動」。
1993年,九龍城寨徹底消失了。
清拆這一年,著名科幻小說家,賽博朋克理念的提出者,威廉·吉布森,在去新加坡的途中,經過香港啟德機場,看到了這里。
立刻被吸引。
他寫到——
「我被迷住了,它就像一台機器,運轉非常出色。拆遷就像是把整部機器給拆開,讓你第一次看到里面到底是什麼。寨城就矗立在跑道盡頭……黑黢黢的窗戶讓它看上去像一座巨大蜂巢……瘋狂地吸收城市的能量。」
巨大的珍寶飛機掠過層層疊疊的招牌,居民用竹竿仿佛都可以捅到飛機的肚腩。
清晨,經常有阿叔端著尿盆出來去廁所,飛機從頭頂呼嘯而過,阿叔罵一句,轉身又走進迷宮大廈。
這景象,隨著清拆,也一去不復返。
好在,時代雖然過去了,藝術和傳奇留存了下來。
△ 日本探險隊所作的《大図解 九龍城》內頁
九龍城寨的室內外結構讓無數人震驚,堪稱人間傳奇。
房間疊房間,街道疊街道,除了其特有的樓頂天台,其他地方都難見陽光。
看起來錯綜復雜,實則四通八達。
現在我們往往說硬核,這城寨才是真硬核。
龍津路是九龍城寨內最古老的街道,處于樓與樓的中間,你能想象得到的所有港片硬核畫面,都與這里有關。
後來這里改成食品加工廠,最大的幾間工廠制造魚丸,另外還有一些做豬血、砵仔糕、燒豬和燒鴨等等。
當年,香港8成的魚丸都來自九龍寨城。
城中的街坊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營生。
牙醫、雜貨店、食品加工廠、五金廠、織布廠的生意蓬勃。
△ 影視城里,城寨的復制品
攝影師Greg在描述這里的生活時——
「它確實是一個親密社區,居民們沒有我想象中自卑,反而是有一種傲慢之氣……寨子里大多數居民都生活得很自在。」
我想,他說的傲慢,應不是傲慢,而是 老港人一直以來自得其樂的生活脾性。
外人看它有種末世的悲壯感,可只有住在里面的街坊,才明白這里的傳奇。
街坊們說,「它給窮人提供了房子,給沒有希望的人提供了家。」
雖然窮,但有希望和力量。
△攝影師Greg鏡頭下的孩子, 其實,城寨里相當重視教育,孩子們在刻苦做功課,希望走出城寨
就跟香港其他老區街坊一樣,沒有經歷過時代的捶打,你不能明白那里街坊們臉上的微笑,是不是都藏著故事和深意。
我們都熟悉香港電影很多取材于城寨,殊不知,很多大師級的電影靈感,一樣來源于此。
清拆前后,很多攝影師和藝術家突然醒悟過來,一直在記錄香港老城區的攝影師楊安迪說,他親眼見到城寨清拆和消失——
「香港好多嘢都好似城寨咁慢慢消失,所以趁呢個機會去影返香港特色建築物。」
像他這樣的藝術家還有很多,一直行走在記錄香港老區文化的路上。
△ 香港「怪獸大廈」,另一個魔幻地帶
他們走過黃大仙,走過灣仔,走過廟街夜市,也走過油麻地。
聊起從前,就像時光猶在耳旁。
街頭生活總在變遷,但香港人樂觀和剛強的精神內核沒有改變。
一個細節。
直到今天,香港那些始建于清朝年代的老城區、老漁村,在清朝年代訂立的地契,至今仍然得到保護。
已經非常難得。
03
一蔬一飯中的時代延續
現在,九龍城寨已成往事。
在九龍城原有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九龍寨城公園。
它以原址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跡為主,以清初江南園林為設計模式。
整個公園分為衙府緬昔、南門懷古、八徑異趣、四季同馨、生肖倩影、棋壇比弈、獅子窺園和歸璧半亭八個景區。
有當年的崢嶸歲月, 亦有現如今回憶起來的往事隨風。
當我們抵達,公園逛一圈后,必定要去旁邊的九龍城走一走。
過了賈炳達道,就是九龍城。
九龍城不大,一條東西主干道加若干南北向的街道貫穿就是全部。
這里潮汕菜多,聚居的潮汕人為九龍城帶來了特產,吸引不少在香港的潮汕人逢年過節都來這里買家鄉風味。
周邊的唐屋舊樓依舊留存,各種食肆更是絡繹不絕,有一座豪華餅城,酥皮蛋撻賣到街知巷聞。
從前,去啟德機場,乘坐從頭頂呼嘯而過的珍寶飛機時,很多人都會特地過來買一打蛋撻,度過飛機上的時光。
街坊們來來去去,感覺分分鐘都是TVB的一出大戲。
這里偶遇明星機率極高,周潤發的合影掛在顯眼處,蔡瀾先生題字的招牌,也能看見。
即便是到現在,九龍城的街道從地圖上就能看出來,橫平豎直而又多交叉。
來往九龍城內與周遭捷運站的紅van(紅頂的私營小巴)是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
舊屋唐樓外表飽經風霜,露出了內里的水泥。
對于很多唐樓來說,每一層的窗戶和布局還都不一樣。
△ 九龍城還有不少舊唐樓
這是當年街坊們改建的結果,依稀還能讓人想起當年城寨清拆前的光景。
有些人不懂城寨,總覺得這里是黑暗,不能靠近……
唯有真正了解這里的街坊才知道,這里的包容與堅持,平凡與偉大,以及對于生活最執著的追求。
——
歷史滾滾向前,時代總會改變。
很多年前,由黃霑作詞、羅文演唱的《獅子山下》,把老港人的守望相助和包容,唱得淋漓盡致——
「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 /我哋大家 /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我們也總是在影視作品里看到人們的自強。
《歲月神偷》里說:「一步難 一步佳 難一步 佳一步」
《功夫》里說:「矮要承認,打要站穩」
《麥兜》里說:「木有魚丸和粗面的時候 好在還有紙包雞包紙雞包紙包雞紙……」
你看,大灣區的哥哥們五十好幾,也依舊在舞台上炸出了一陣風。
消失的光陰,散在風里,還是閃閃發光的。
命運就算顛沛流離,命運就算曲折離奇,別流淚心酸,更不應舍棄……
無論時代怎麼輪轉和變幻。
無論你是在香港,還是在任何地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