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近兩年來,網絡上時常出現諸如「香港人住劏房」、「香港老人都生活在籠屋里」等類似博眼球的報道,在一批自媒體「夸大其詞」、「斷章取義」、「刻意為之」的攻勢下,網民的眼球經不住沖刷,自然會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認知定勢。
這種「認知定勢」,便是許多未到過香港生活或者未有真正了解過香港的網民,認定「香港人的居住環境值得人們憐憫」,甚至誤以為港人都住在「劏房」、「籠屋」、「棺材床」內。
凡事要以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不宜聽風即是雨、主觀臆斷。
我們來看一份港大對「全香港困居戶」的權威統計數據,有必要先聲明的是,這組統計數據已精確到個位數,且據港媒指比早前香港的某官方機構所公布的數字還要高。
香港劏房戶人數
從這份詳盡的統計數據中,可看出全香港「困居戶」們的實際情況:
住 劏房的人數為 14萬8621人;
住 臨時房屋的人數為 4萬3519人;
住 板間房(木板隔斷、沒有獨立水電表)的人數為 5230人;
住 天台屋的人數為 2686人;
住 床位(籠屋)的人數為 1080人。
上述「困居戶」合計約20萬1136人。
→那麼,香港的總人口是多少?
截至2020年末,香港的總人口是 747.42萬,以此計算,居住水平較差的困居戶比例 不到2.7%,所謂 住「籠屋」的人口比例僅0.014%......
倘若按照這個比例,放到任何一個地方,身處金字塔底端的這一撮人,恐怕居住得都不會太舒適吧。
事實勝于詭辯。
任何地方都有貧有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香港有健全的公屋機制,所以住在「劏房」的這批人中,不少比例應當都是近十幾年來從中國內地赴港的「單程證」人士。(何謂「單程證」,可自行科普,在此不作細講)
因此,「香港人都住籠屋、劏房」是一個夸大其詞、以偏概全的謊話,那只是很小的一個比例,且就某種意義上來講,有特定人群。
哪怕是從中國大陸赴港的「新香港人」,也無可能長期居住于「劏房」中,因為港府的公屋制度嚴格透明,按照最新數據,港人平均輪候公屋的時長為6年,老人則約3年。
也許,又有人會講,香港人都只能住在「公屋」中,買不起自己的房子。
我們來看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最新報告,注意,時間是2022年3月,幾乎是最新的情況:
香港房屋委員會報告
截至2022年3月,全香港18區共有公屋居民210萬4900人。
截至2020年末,香港總人口約 747.42萬,以此計算,居住于公屋的人口占總人口約 28%,即使算上居住于劏房等的困居戶,比例亦 不到31%。
這是不是就說明,在香港,居住水平還可以的或者自己有房子的居民,至少占了69%?
事實擺在眼前,毋需多言。
今天是互聯網時代,尤其在內地網絡上「嘩眾取寵的自媒體」甚是猖獗, 某些自媒體懂得利用部分網民的心理「投其所好」,網民一不留神就掉入彀中了。
事實上,具備一定閱歷和眼見的朋友不會不明白, 香港每年「優才入境計劃」的名額都引來內地高層次人才們的激烈爭奪,香港九龍塘、淺水灣、山頂的豪宅都被內地頂級富豪瘋搶。
香港是全球人均壽命最長的地方,香港的醫療、教育、融資、資訊、國際化環境,仍然是內地絕大多數城市難以與之相比的。
這就好比在內地,拿三線縣城去跟深圳比居住面積,恐怕意義也不大,畢竟存在即合理、有得有失。人性中某些「泛濫」的同情心,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所在的就是最好的。
香港是中國的香港,當真不必要罔顧事實去貶低港人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