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是人們一直都深信不疑的事情,因為現實如此殘酷,沒有錢絕對無法立足于人生。
但是,沒錢不行是真的,但有錢也不一定就會幸福。
這恐怕才是社會真實的王道: 錢與幸福的比例并不能成正比。這個事實對于杜莉君來說,就是真實的人生寫照。
杜莉君,又被人們稱為羅杜莉君, 因為她的丈夫是大名鼎鼎的香港富豪羅鷹石。
也就是那個 娶了朱玲玲,兒子不肯接班的富豪羅康瑞的母親。
杜莉君如今已經103歲了,家中有錢有業,又高壽多子,為什麼還會不幸福呢?就是因為錢太多了才惹出來的事情!
羅鷹石與杜莉君共有9個孩子,除了3個女兒嫁出去之外,他們還有6個兒子。不過,羅鷹石對教育看得相當重,對孩子們幾乎都實施狼式管理法則。
關于這一點,從羅康瑞後來的成功就看出來了: 有錢與沒錢的生活是一樣的,必須要靠著自己的努力才能生存下去。
當然,羅康瑞之所以有這樣的命運, 與他不受父母寵愛也有一定的關系。沒辦法,孩子多的家庭向來如此:沒辦法一碗水端平。
在這樣的情況下,哪個孩子表現好,又或者會討父母歡心,自然就能格外得到父母的寵愛。
大概羅康瑞小時候過于木訥了,不然為什麼父親會不喜歡他呢?
扯得有點遠,繼續說杜莉君。
雖然在她心里,幾個孩子不可能一碗水端平,卻都培養得不錯,博士、碩士一大堆,可以說是個個出色。
這也就意味著,羅鷹石后繼有人,而且不愁產業無人打理。但他卻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在去世之前并沒有將家族企業及財富進行有效、合理地分割。
2006年,93歲的羅鷹石去世。
他名下的600億資產竟然沒分給兒子,相反,都轉到了妻子杜莉君的名下。
這對于婚姻中的女性來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結果。畢竟,與丈夫生活了一輩子,能在最后得到他的關注與信任,那也算有所值了。
可問題是,杜莉君當時年紀也不小了,87歲。她雖然多年來參與著丈夫資產的管理,但對于產業的持續畢竟不如科班出身的兒子們。
加之年紀也大了,精力方面必定有所不足。
羅鷹石為什麼要將所有的資產都留給妻子,而不是分給幾個兒子呢?顯然很多人想不通此事。
果然,羅鷹石走后,幾個兒子開始算計母親手中的資產了。
當然,在這些人當中,也不乏清流之者,比如羅康瑞,他自己擁有碩大的財富,自然是不會想著去爭母親手中那點東西的。
哪怕那是一塊大蛋糕,可從小就不受父母喜歡的羅康瑞恐怕非常清楚, 母親有自己所愛的兒子,與其與她爭這些東西,還不如放下這些去享受一下自己的人生。
不過,這個時候的「爭」奪戰是看不到硝煙的, 杜莉君幾乎一言九鼎,在整個鷹君集團都說了算。
可十年之后,杜莉君97歲了,近百歲的高齡讓她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管理產業上的事情。
這時 三兒子羅嘉瑞便顯示出一定的霸道來。
因為從羅鷹石在世的時候,羅嘉瑞便是家族產業的實際管理者。
而作為大哥、二哥的羅孔瑞、羅旭瑞卻被父親扔到一邊,原因是羅父對這兩個兒子的管理能力不認可。
說起來又是有所喜有所不喜吧?羅康瑞大概正是看透了這個問題,所以才會毅然白手起家。
可惜,老大、老二卻一直窩在父親手下,壓抑著自己的存在感。
羅鷹石走后,杜莉君日漸感覺自己對三兒子的控制力不佳。
作為鷹君集團的當家人,這是她內心很不爽的事情。
可現管不如現管, 羅嘉瑞直接管理公司,對于經營與壯大家族產業有著最直接的發言權。
而且,事實上,在他的打理之下,鷹君集團發展得也很不錯。
可杜莉君卻怕三兒子太能干,怕他干來干去超越自己在集團股份中的第一位置。
原因還是無法一碗水端平的現實: 她從內心深愛著自己的小兒子羅啟瑞,她希望自己走后,所有的一切都留給自己最愛的人。
你看,這就是婦人之仁。
杜莉君并不明白,鷹君集團作為家族產業,本就應該誰有能力誰來打理才最合適。而不是自己最喜歡誰,就將家業給誰。
這倒有一點古時候帝王之家的傳承制度了,后宮干政的結果就是無法讓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