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人區
本組照片是張柏林拍攝于1909年2月的香港。經過六十多年的開發,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在遠東地區地位顯要,其城市化領先于中國的其他城市。「Hillside Residences。」那時的香港島,只有英國上層和少數富貴的中國人才能住在山上。這是典型的富人區。
「Hong Kong Cathedral。」
「香港大教堂」。其名稱應為「圣約翰大教堂」,俗稱大教堂,位于花園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其間在1865年進行擴建工程,成為今日的模樣。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曾以該教堂為總部。該教堂至今仍舊是香港基督教弘傳教義的中心,也是圣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在香港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Man sprinkling segetable patch, Kowloon。」
「在九龍勞作的農人」。看來,那時候的九龍基本還是農田,尚未城市化。不過港英時期對城市化的限制還是很嚴的。
「Street in Hong Kong。」
很簡單就可以翻譯出來,這是一條香港的街道。1909年,雖然大清尚未覆滅,但香港這個已經脫離大清朝廷六十余年的城市,發展欣欣然,而港英政府當時并未封鎖邊界,所以這里的居民占大多數的依舊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Top of Victoria Peak。」
「維多利亞山頂」。維多利亞山頂,就是太平山頂,香港人簡稱為山頂。太平山原名「硬頭山」,古稱為香爐峰,海拔高度為554米,是香港島的最高峰。
在開埠初期,由于交通不便,要靠轎子上落山,故當時居住山頂的人士不多,19世紀80年代時只有約40戶。隨后因為山頂景色優美,氣溫清涼,所以逐漸吸引了更多的外籍人士居住。為應付交通需求,山頂纜車于1888年通車。其后于1904年,香港政府立例禁止華人在山頂居住,至1947年才廢止。1867年,當時香港總督麥當奴選址山頂設立避暑別墅,即總督山頂別墅。該別墅曾于1902年重建,但在20世紀30年代起開始停用,最后在1946年拆卸,只剩下守衛室,原址辟作山頂公園。此外,1873年,山頂酒店落成啟用,酒店經營者即是其后提出興建山頂纜車建議的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然而,酒店于1938年因火災焚毀,之后一直未有重建。該處其后成為巴士總站,1989年12月才改建為山頂廣場。
「Botanical Gardens。」
植物園。香港植物園如今是香港動植物園。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公園,曾用作總督官邸,早期因港督常兼任三軍司令,而香港市民稱統領香港三軍的香港總督為「兵頭」,所以公園又叫做「兵頭花園」。其位于香港島中環雅賓利道,并被羅便臣道、己連拿利、上亞厘畢道及花園道等道路環繞,占地5.6公頃。公園正門設在雅賓利道。在1841至1842年間,香港動植物公園的地段是曾作為香港總督的官邸。及后于1848年,香港政府已有興建一個植物公園的計劃,但因財政不足而需要押后。后來建筑工程于1860年展開,并于1864年8月6日把第一期設施開放給民眾使用。1871年,公園全面開放,并正式定名為「香港植物公園」。香港日據時期,公園被日軍易名為「大正公園」,并興建香港神社。公園內的堅尼地銅像也被運往日本熔掉。戰后的1958年,原址改放英王喬治六世的銅像。公園于1970年代于雅賓利道擴建香港動植物公園的第二期公園,并引入不少哺乳動物與爬蟲類展示,故于1975年正式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
「Harbor from hillside roadway。」
靠近港口的山坡路。可以看出,當年香港的市政建設已經很現代化了,硬化的路面和金屬的欄桿,以及成群的現代化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