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視頻
旧时光
    
她隱居香港33年,住 3 層別墅,坐擁天然泳池和農場,卻用了一輩子二手貨,還種下 37000 棵樹,引來 130 萬人點贊!
2022/12/28

33年前,一個英國人來到香港,住進了繁華城市邊緣的一個山谷,建造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那里有果園、農田、山野,還有天然游泳池、游樂場。雖然交通不便,但應有盡有。

后來她將自己的家變成了森林學堂,這片凈土也多了一個浪漫的名字「方舟伊甸」。

隱居山林

Live in seclusion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講的是德國一名56歲的男子,一直住在森林中的一間泥屋里,32年沒用過電、自來水和燃氣,卻稱什麼都不缺,這是他唯一想要的生活方式。

與大眾印象中的隱居者不同,雖然他仍過著收集雨水做飯和洗衣的生活,但這名男子并未與外界脫節,還經常接待客人,分享他關于植物、土方建設和無電生活的知識。

只是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對他的影響相對較小罷了。

在中國香港,同樣有這樣的一位隱居者,她叫Jenny,33年前來到香港,因緣際會之下住進了大嶼山東南部的梅窩深山。

她改造了一棟三層舊屋,在果蔬園里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只要適合種植,可以說完全自給自足,應有盡有。

她幾乎不買新的物件,家里穿的、用的全是二手貨。

在她的生活中,也沒有什麼東西是無用的,像廚余垃圾、牛糞、枯葉,甚至是排泄物,只要稍作處理,通通能變成非常有養分的肥料。

在三十多年里,她組織種植了近4萬棵樹修復大嶼山樹林,期間還建了一個森林學堂。她說這是她的使命,亦像一種環保的呼聲:

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同樣可以過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定居在香港的深山,Jenny覺得是命運使然。

她來自英國柴郡,因為父親是飛機駕駛員的關系,她從小就能以便宜機票周游列國。

1989年,她跟男友背包環游世界,旅行至中國,本來打算經香港進入西藏旅行,卻因為遇上封關無法進入,他們便暫時滯留在了香港。

眼看身上的錢就快花光了,Jenny和男友決定暫時找一份工作,一邊賺錢,一邊探索香港不同的地方。

利用周末的時間,他們先后去了南丫島、長洲島和大嶼山。來到大嶼山時,Jenny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個小島。

「我仍記得那感覺,有大山、大河、大自然,有很多令人興奮的生態環境與動物,空間也很多,跟其他離島不同。」

Jenny和男友先是去了大嶼山東部的大東山,沿途中,他們遇到了三只被遺棄的小狗。正是這幾只小狗,徹底打亂了Jenny之后的計劃。

她原本打算等西藏再開關那天就離開香港,但由于實在不忍心置三只小狗于不顧,再加上喜歡這里的環境,和男友商議后,她決心從賓館搬到深山,長住下來。

在沿途一位熱心人的幫助下,他們先是在梅窩租下一間村屋,不久后,Jenny認識了一位寺廟的女修士,女修士又為她介紹了一棟帶「泳池」的三層舊屋。

房子雖然破敗不堪,周圍的環境也殘舊得像原始森林,但Jenny和男友很滿意,于是就租了下來,邊住邊修。

這一住,便是33年。

Jenny童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河里劃船和在森林中爬樹度過的,所以在大自然中生活,她并不感到陌生。

那間帶「泳池」的房子所處的地方原是一片果園,果園下面有大片花園、田野,果園上面則是私人儲水池,也就是所謂的「泳池」。

儲水池建于上世紀40-50年代,原本只用來灌溉。

Jenny和男友搬來之后,他們找朋友幫忙重新接駁了水管,通過搭建供水系統,將山里的河水引到水池。整理一番后,儲水池搖身一變成為了天然游泳池。

在山間,如果順應大自然的規律生活,一切似乎都能變得永續。

像游泳池里不要的水,放出后會經流水池下面的濕地和其他地方,自然就達到了灌溉的效果。

Jenny很喜歡這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看見屋外河道淤塞、土壤侵蝕等問題后,她更加堅定要順應大自然的原則生活。

比如她會按四季、日照、風向種植蔬菜和果樹。

蔬果園中有香蕉、秋葵、番薯、豆子、大樹菠蘿、甘蔗、芒果等,想吃的蔬菜和水果,基本能在自家的園子中摘到。

閑暇時,Jenny會到附近撿拾牛糞和枯葉,撿回來后將其與小麥秸稈、水混放在一起,發酵大約8星期,就能得到養分豐富的堆肥。

除了用發酵的方式堆肥,Jenny還有很多蚯蚓堆肥箱。

像日常產生的廚余垃圾、果皮等就可以放進箱子里,讓蚯蚓分解,充分分解后,便能得到上好的沃土。

另外,Jenny還造了一間生物降解廁所。

這間廁所內沒有水沖式的智能馬桶,當然也不是農村的旱廁,而是在馬桶墊下裝一個箱子,里面放一只桶,桶里再放一些枯葉和雜草,就能將排泄物分解。

這種廁所的好處在于,排泄物分解之后臭味小,而且還能用于農作物施肥,非常環保。

在Jenny看來,所有東西在大自然的系統下都是一體的,但她覺得循環再用并不是最好的,減廢才是關鍵。

所以Jenny多年來奉行不買新東西原則,像家中的柜台和飯桌是33年前一家酒店棄置后回收回來的;

書架來自學校舊圖書館;

可愛的蛋椅,是一位朋友離開香港后送的;

以及廚房的舊爐頭、雪柜、洗衣機、衣服等等,都是二手的。

Jenny說:「每樣東西都有自己歷史 ,只要花時間搜尋,你無須買新東西,地球就能少一件廢物!」

知易行難,這樣的生活觀念在很多人看來未必實際,但Jenny已經踐行了30多年。

而她之所以身體力行實踐綠色生活,是因為曾經太多人為的環境破壞,差點讓她失去了異國的家園。

Jenny剛搬進梅窩深山那幾年,每逢重陽節和清明節,她家附近就山火頻頻。

有年重陽節,她突然聞到一股很臭的燒焦的氣味,才驚覺四周有好幾個火頭,其中一個就在她家屋后,就快要燒到房子這里了。

為了保住房子,她前后背上兩個孩子,拿起掃帚就去山上撲火。

雖然火種只有腳踝般高,但范圍很廣。眼看著腳上的拖鞋都熔化了,Jenny這才趕緊沖回家報警,換上行山鞋后繼續上山觀察環境,直至直升機到來,

這次經歷讓Jenny思考了很多,這里不僅有火災問題,還有資源浪費、水源短缺等等問題。

對此自己能做什麼呢?那時的大嶼山因為大火,大部分的表面泥土都流失了,土壤十分貧瘠。

Jenny想,「如果不解決問題,我們只剩下60年的泥土可用。唯有上山種樹,才能還樹于林。」

從這時起,Jenny開始投入到大嶼山的環境保育隊伍之中,同時開始上山種樹。

她和農場合作,買下樹苗,且定時轉換樹的品種以增加生物多樣性,迄今為止,已經在山頭合法種下了37000棵樹木。

30年過去,當年那片光禿的焦土,也慢慢長成了茂密的樹木。

定居香港之后,Jenny一直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當過小學老師,在梅窩開過英語幼兒園,后來與英國學校基金會合作,幫助建立學校的環境系統。

2005年,她想與一位建筑師朋友在梅窩建一個中心點,讓附近的人團結起來,看看能在大自然中做些什麼。遺憾的是,這位朋友這年患腦癌去世了。

為了實現朋友的遺愿,Jenny將租的三層樓房買了下來,又將自己家連同周圍的環境打造成了一個森林學堂,試圖讓大人、小孩都能來這里體驗山野教育。

她認為,生態教育不應只在室內講課,而是要走進大自然自由探索。「玩樂是小朋友很需要的東西,他們長大后最重要的技能便是創意和想象力,而這些都能在大自然中得到。」

所以在Jenny的森林學堂里,有各種各樣的自然戶外活動,比如永續農業工作坊、實地考察、植樹等項目,都旨在讓自然再生。

她希望所有人都能習慣走進大自然,在學習生態保護的同時,領略心靈深處最美的風景。

Jenny和男友結婚后育有一兒一女,但丈夫早年去世,她成了單親媽媽,一邊照顧小孩,一邊經營森林學堂。

小時候兩個孩子總會抱怨,為什麼要住在這里,網絡很差,而且沒有電視,上學更是要先騎單車去碼頭,然后乘船到島對岸,再坐巴士才能到達學校。

「很多人會驚訝,你是怎樣生活的。」

后來他們越來越明白,在自然中長大其實是一件很珍貴的禮物,「你要找事情去做,去適應和解悶。」

這讓他們更加樂觀、自由,也練就了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同時,他們也像母親一樣,熱愛生活,熱愛自然。

Jenny說她下一個夢想是在山里建一所戶外森林學校,目的是強化生態教育。最終,她想實現的是改善地球的生態環境。

「我覺得香港選擇了我,在這里我有了新使命,要完成一些東西。」

本文圖片主要源自:

[email protected] - Mill MILK 《700萬種生活》、網絡

老照片:女子八九歲就嫁人,最后一張是地主剛領回的小妾
2023/03/27
晚清中國的真實照片:這才是「真實的大清」,別被電視劇忽悠了。
2023/03/27
罕見舊照:看守紫禁城的大內侍衛,圖六在亭子里喝大茶的李蓮英
2023/03/27
AI修復清朝貴妃老照片:個個貌若鳳姐,皇帝眼觀好獨特呀!
2023/03/27
清末的照片:小妾坐一溜,宮女站一排,大內侍衛腰刀及地威風凜凜
2023/03/23
清末舊影:算命先生自吹自擂,富商住二層小樓,儲秀宮已破敗不堪
2023/03/24
清末舊影,觸目驚心的「三寸金蓮」,清兵鼻青眼腫,李蓮英一臉老年斑
2023/04/01
Ai修復清朝妃子老照片,看完后,我真佩服清朝皇帝眼光
2023/03/27
清末舊影,籮筐里的孩子餓得兩眼無神,小孩為了生計,在街上表演雜耍
2023/03/28
真實的清朝老照片,每張照片的背后都是一段心酸的歷史記憶
2023/03/28
圖集
文章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