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李安將拍攝電影《李小龍》,力捧兒子李淳擔當主演。
李安曾夸贊李小龍是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橋梁,讓全世界認識中國功夫,將武術與動作片帶出一場革命。
李小龍雖然是美國國籍,但他也把自己視為一個中國人,同時他也是一名肩負使命的世界公民。
他的一生是短暫的,在有限的生命里,他用截拳道和電影,將自己對武術、生命和文化的感悟,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觀眾。
他輝煌的銀幕生涯是短暫的,一般我們說他留下了四部半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和《龍爭虎斗》,這四部沒有任何爭議。
剩下的半部電影,有人說是1978年上映的《死亡游戲》,但真正稱得上遺作的是《死亡的游戲》,完整版直到2000年11月,才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首映。
兩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內容卻是千差萬別,《死亡游戲》可以說是「偽」李小龍電影。
01、李小龍版《死亡的游戲》
李小龍曾這樣評價自己的電影:隨著更多李小龍電影的面世,觀眾們將意識到,不僅在表演能力上,就連在身體的功力上,他們都將看到我和其他電影的不同。
《唐山大兄》和《精武門》由羅維執導,到了《猛龍過江》,他就開始自編自導自演,建立自己的獨立風格。
《猛龍過江》之后,他著手準備《死亡的游戲》,這是一部「多元化」的電影,他將闡述對武術的個人哲學。
這一次,他身兼多職,除了導演、編劇、主演和武術指導,他還是制片人,也會介入布景、攝影和燈光,一個人擔負了八個人的責任。
影片從1972年8月到10月,拍了整整3個月時間,加上NG鏡頭的話,大概100分鐘左右。
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要求很嚴格,比如一段只有5分鐘的動作場景,拍了4天時間;還有他耍雙節棍那段,只有3.5秒,卻拍了10遍。
原本不出意外的話,《死亡的游戲》可以順利拍完,但中間有個插曲,華納公司和他合作,準備與嘉禾,一起拍攝《龍爭虎斗》。
回香港之前,李小龍曾在美國拍過劇集和電影,但并不順利,華人在好萊塢影片中,要麼就是齙牙、戴細框眼鏡的矮小餐廳服務員,或是出租車司機,根本不受重視。
后來李小龍決定曲線救國,事實證明這條路走對了,華納公司找上門來,他覺得《龍爭虎斗》是個機會,可以讓世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并且讓國際市場接受中國電影的一個台階。
1973年1月到4月,李小龍一直投身于《龍爭虎斗》的拍攝,據說在拍片過程中,他至少有七次以上頭痛病發作,有一次昏迷數小時,不省人事。
可惜最后李小龍也沒有等到電影上映,于1973年7月20日去世。《龍爭虎斗》于7月26日在香港上映,在全球賣了9000萬美元,他完成了推廣中國文化和功夫的使命。
在他去世那天,他仍然在討論《死亡的游戲》的劇本創意,甚至還定下了1973年9月20日,是電影再次開機的日期。
02、嘉禾版《死亡游戲》
李小龍在銀幕上活力四射的表演,穿越了所有文化的界限,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他的去世,是華人電影的一大損失,至今為止,他的名字,依然是武打電影甚至是中國武術的象征。
李小龍雖然走了,但他和嘉禾還有兩部片約未完成,鄒文懷作為生意人,自然不想就此了事。
他們首先將《死亡的游戲》改成《死亡游戲》,然后重新編寫劇本,再找來《龍爭虎斗》的導演羅伯特·高洛斯執導。
李小龍的《死亡的游戲》完整版100分鐘左右,里面大概三分之二是刪除的部分或重拍的部分,真正可用的只有30多分鐘。
但嘉禾并沒有全用,只用了大概11分鐘左右的鏡頭,剩下的全都放棄了。
為了發揮李小龍的最大價值,他們甚至找了3個替身來扮演李小龍,韓國演員唐龍(原名金泰中)負責大部分文戲和打戲。
令人意外的是,四大惡人之一的何家駒,當年在本片也擔任過李小龍的正面替身,不仔細看的話,還真的分辨不出來。
有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唐龍完成不了,還請了元彪前來協助,畢竟洪金寶當時是動作指導,請小師弟幫忙也在情理之中。
最夸張的是,劇組竟然還使用厚紙板做出李小龍的腦袋,以此來糊弄觀眾。
當時他們的種種行為,確實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狀態,1978年上映的時候,一舉斬獲了343萬港幣,位列年度票房榜第4位。
但《死亡游戲》沒有李小龍的動作設計,劇本和主題,完全是一部「贗品」,如果把它當成李小龍電影的話,絕對是一個荒誕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