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照片拍攝于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反映了當時香港地區的風貌。中環。攝于1860年代末。海邊馬路在填海後定名德輔道(由于土地不敷應用,在1887年至1891年港督德輔任內,中環進行了多次填海工程)。左邊第一座建築物為獲利行,1865年至1882年間為上海匯豐銀行辦事處。照片右側被畢打街分割的兩座建築物,分別是顛地洋行(左)和渣甸洋行(右)。
畢打街以西的中環海邊景色。攝于19世紀70年代。中環自開埠以後即香港的商業中心,初期絕大部分的洋行都在此區開業。左起第一間建築物為1832年創立的渣甸洋行,第三間為1850年開業的連卡佛洋行。
從馬利炮臺俯瞰皇后大街與雪廠街交界以西的中環景觀。約攝于19世紀70年代。圖中最左方為域多利亞監獄,監獄以西可看到威靈頓街和砵甸乍街交界處的羅馬天主堂的兩座鐘樓。位于皇后大道與畢打街交界處的大鐘樓也清晰可見,其旁邊的四層樓是香港大酒店。
位于皇后大道中一號的香港匯豐銀行,于1886年啟用。此大樓建築風格特別,面向大道中的一面以柱廊及八角形的圓拱屋頂為主,屬維多利亞式設計;面向德輔道的一邊則采用一系列拱形走廊為主,借以與鄰近的建築物協調。大樓前後部分設計迥然不同,儼然是由兩座不同特色的建築物所組成。
皇后大道中靠近威靈頓街,東向。約攝于19世紀80年代。圖中這段道路是華人商住的集中地。地鋪所經營的生意種類繁多。照片左側為「貞綸「和」福泰「布匹綢緞莊。樓上則為當時典型的華人住宅。
自中環海邊馬路向南眺望畢打街。攝于19世紀70年代。照片中央的大鐘樓自1863年起存在了50年。最左側的建築物為顛地洋行辦事處,右側的建築則分別為渣甸洋行和郵政總局。
植物公園。約攝于19世紀70年代。1864年開放的植物公園就是典型的西方現代城市的配置。其後方的建築物分別是1849年建成的聖約翰座堂和1855年竣工的總督府。海港停泊的很多快速帆船,是19世紀80年代以前主要的海上貨運工具。
有「石板街」之稱的砵甸乍街(約攝于19世紀90年代),則透露著中式建築的影響。照片中人們的打扮也反映了當時香港中西融合的民生和市容。
本組照片也記錄了英國侵占九龍後的影像。圖中油麻地海邊檣如林。攝于19世紀80年代前後。此時九龍尚未填海,海邊幾無平地。漁民除了把部分魚獲出售外,也將部分腌製為鹹魚,以供自身食用或售賣。在香港開埠早期,捕魚還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經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