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香港的第四、五年是最難熬的時候。
在前三年,香港處處是新奇的 :這里物價很高,好在收入也不低;這里OT很嚴重,好在成長也很快;這里房間很逼仄,好在有山有水有空地,周末不愁沒處去;這里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會,有很多其他地方見識不到的新鮮事物,每一天你腳下的土地都會告訴你: 這里是香港。
后兩年,香港是種習慣: 物價依舊很高,不過和現階段收入而言,已然不算什麼;加班依舊不少,但也不至于996,早就習慣了在回家后享受自己的個人生活;Local和內地人依舊存在矛盾,但也習慣了粵英夾雜著和Local溝通;雖然還是很難找到對象,但也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并且不用被日常催婚。再不濟,都待這麼久了,就算有點小缺陷,為了混到了一張能申請公屋、能參與政治、能享受公立教育醫療、能免簽一百多個國家的香港永居身份證,也能忍忍。
只有這第四第五年,前也不挨,新鮮感早已褪色,每天都是平凡無奇的日常;后也不沾,香港的缺陷逐漸暴露, 總是像根魚骨橫隔在喉口,咳不出又咽不下。
那些留在香港7年的拿到永居的港漂們,他們是怎麼對于這段時光有怎樣的感觸呢?
「小居所&大生活空間」
如果要談在香港的體驗,狹小的居住環境首當其沖能夠引起眾人的共鳴。
「剛來香港的年輕人合租還不算,客廳也要租出去加個‘廳長’, 簾子一拉,欺騙自己還能維持基本的體面。」知乎答主肥肥貓吐槽到:「偶爾看到個面積大點的房子,看到臥室居然能夠放得下衣柜和電視,床居然可以三面下,還要結伴驚呼這是豪宅,把不正常當成了正常。」
每個在香港拿到永居的人,都不可避免的吐槽過香港畸形的居住環境及房屋價格,看著家鄉的朋友房車具備,眼角也多少會閃過一絲落寞。
在香港,別說房子,買車都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 油價比內地貴了一倍不止,停車基本在35~50一小時,一個車位輕輕松松賣上幾百萬。
圖源 | 香港01
不過,同為港漂的莫也并不認同這種想法:「 你對香港狹小空間的忍耐程度,取決于你怎麼理解生活空間的大小,是那幾十平米的家,還是外面更大的世界。」
他用框圖大小來比較香港人生活空間大小和內地人生活空間大小,框圖越大表示空間越大。
「走出香港三五十平的小屋,幾公里范圍內的社區,就有鱗次櫛比的超市、百貨、餐飲、酒吧、劇院、圖書館、運動場;再往外走,這個城市有世界各大城市中面積率最高的、保護最完善、距離城市最近的郊野公園;再要往外?香港有168個國家免簽的護照,在能夠接觸的資訊空間方面更是大了不止一兩點。」
對于生活空間的定義每個人都有所不同,而能不能接受香港這座城市, 取決于你想要的世界是什麼,以及你能向外走多遠。
「兩文三語」
所謂兩文三語,是香港的政府推廣的語言政策,兩文即中文+英文,三語即粵語、普通話及英語。
粵語作為香港的官方語言,想要在工作生活中不至于太麻煩,至少要能聽得懂并且開得了口,說得標準倒不是必須的,雖然近年香港的普通話普及率大大提高,很多人可以聽懂普通話了,但是大多數人都說不好,所以在店里,你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
內地顧客說普通話,香港店員說粵語,雙方以這種奇特的方式進行交流。雖然不影響最終結果,但是工作上極其影響效率。
不過,就算溝通無障礙,也不代表絲滑融入這個社會。
重慶女孩麥蘇在2018年拿到了香港永居身份證,但是她還算是覺得,想要完全融入這座城市非常不容易,「有的時候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講什麼。」如今她早就可以用一口流利的粵語與Local溝通,「可是不要以為熟練掌握一門語言,就能完全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麥蘇覺得她和同事有時候交流起來還是比較困難,同事講的笑話她往往聽不懂。
「公平、自由與開放」
Cindy提起在香港這麼些年的感觸,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公平與自由」。
「 在香港這里,關系這兩個字并不是沒有用,但是它有著絕對的公平,我不會因為我的七舅老爺就升職了,也不會因為我的七舅老爺垮台了就被炒了。我靠自己的努力投簡歷,找工作,靠自己的努力升職。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肯拼搏,香港一定有你的一席之地。」
Cindy在2008年前往香港,如今已經在香港生活13年,提及永居這一點,她認為:「北上廣7年還不一定能落戶呢,香港就能永居了,這算是一種嘲笑麼?」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里,香港這座城市有著固有的封閉屬性,不同文化圈子的人難以融入, 但是在永居這方面,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卻還是比香港嚴苛了不少。
「像我嫂子,畢業之后一家前往上海工作,整個青春都揮灑給上海,后來在上海結婚生子,月薪5萬,為上海稅收做的貢獻不算少,可她兒子都讀二年級了,她仍然排著隊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入上海戶口。」
「孤獨」
知乎答主姚鯉魚說:「 香港給我帶來的無盡的絕望和孤獨感,是我余生都不愿意回憶起的。」
「雖然有朋友,但是大家都太忙,在這個追求效率又充滿競爭壓力的社會,幾乎是被逼著「自私」,看上去再貼心天天膩在一起的蜜友也有代溝,因為大家都知道,連自己都做不到完全的坦誠相待或是把心思花在友誼上,何必去強求別人。」
在個人感情方面,香港人是粵人的極致,如果北方人到廣州會覺得「人情淡薄」的話,那麼到香港這種感覺只會更加深刻,就算與這個人有過很不錯的合作經歷或者已經足夠熟悉了,但你還是會發現,你們的接觸絕對不會涉及雙方的私人事務。
這種交往方式有一定的好處,大家互不侵擾私人領域,反而能夠維持長久穩定的關系。
但在香港,這種孤獨感其實是找不到一個可以 【即時分享】的人,無論是你的喜悅還是難過,尋找以往的內地朋友,無論分享何種情緒,總要在之前加入一大段的背景介紹,并且因為身處環境的不同,對方即使認真聽完也不一定能夠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