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戰敗后,清政府的地位一落千丈,列強們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俄國派兵進駐了旅順,英國和法國分別派兵占領威海和廣州灣,德國出兵占領了膠州灣和青島。中國大地上插滿了列強的旗幟,中國人民與列強的矛盾日益加劇,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運動即將形成。照片中就是清末的義和團成員,畫面中他手拿長矛,頭貼靈符,嘴巴還念念有詞。
義和團運動和天平天國運動不同,太平天國要「改朝換代」,而義和團想要「扶清滅洋」。清朝一開始對義和團的態度是鎮壓,后來逐漸演變為招安,并用他們來對付洋人。當時朝中對于義和團的態度有較大分歧,有人主張剿滅,有人主張招安。當時的端郡王載漪就是力主招安的大臣之一。照片中義和團成員手里拿著「欽命義和團」旗子。
在一些影視劇中可以看到義和團成員設壇焚香的情景,他們口中念咒,以為儀式結束后就可保證刀槍不入。而在現實上,義和團就真的是這麼做的。義和團進入北京后,端郡王甚至在其王府設置神壇,朝夕必拜。當然,他并非迷信,而是為了籠絡人心。這張照片中就是拍攝于1990年的義和團成員,他手持弓箭,身后背著長矛。
義和團運動始于山東。1897年「曹州教案」發生后,德國強占青島和膠州灣。這一侵犯主權行為使得山東老百姓十分討厭洋人,并多次與他們發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義和團在山東誕生了,并很快向直隸發展。清朝雖然多次派兵鎮壓,但其發展的速度遠超清政府的預期,「誅不勝誅」。照片中是手拿大刀的義和團成員。
義和團的發展和山東巡撫毓賢有很大關系。1899年毓賢當上山東巡撫后,他認為義和團可以被用來當作槍使,對付洋人,于是就開始招安義和團的成員。并在濟南設場招納拳民,放縱拳民襲擊教堂。不過不久毓賢便被清政府撤職,改任袁世凱為山東巡撫。照片中間舉旗子的便是毓賢。
袁世凱對待義和團的態度就與毓賢完全不一樣,他認為義和團是「亂民」,于是大肆鎮壓義和團運動。毓賢被罷免后進京面見了端郡王,在端郡王的舉薦下毓賢又被任命為山西巡撫。赴任山西后,毓賢帶領著義和團大肆殺戮外國人以及教民,其致使近萬名中國教民及其家屬遇害。照片中就是義和團成員。
列強們以義和團和借口向中國進軍,面對裝備精良的列強軍隊,清軍和義和團一觸即潰,很快直隸和北京就被八國聯軍占領。戰事上的失利原因有很多,武器裝備的差距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義和團和清軍的內斗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照片中就是被俘的天津義和團成員。
很快八國聯軍攻進了北京城,在攻占皇宮前夕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及一幫大臣逃往陜西。在逃亡途中慈禧下令絞滅義和團,就這樣義和團運動偃旗息鼓。照片中是便是被清軍逮捕關押在河北保定府監牢內的義和團成員。這些人都光著膀子只有一塊布遮身,腳上還帶著重重的枷鎖。
此后,清軍和八國聯軍到處搜捕義和團,很多義和團被逮捕后即被押往菜市場斬首示眾。事實上,在這場運動中,義和團只是清政府利用的一個工具。端親王這一義和團最大支持者也僅僅是想通過義和團打擊洋人,來為自己兒子溥儁奪取皇位。照片中是北京中被逮捕的義和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