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韓國首都首爾市中心的「小公路」,它被譽為首爾最短的公路。一眼望去路面上滿滿當當的小轎車,道路也做了劃分,機動車與行人全部隔開,算是井然有序。韓國汽車工業用6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百余年的歷程,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五大汽車制造國,現代、起亞等都是我們熟知的韓國汽車品牌。
圖為1979年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停車場,同樣滿滿當當的停了很多「上海牌」汽車,「上海牌」汽車是當時公務用車的常見車型。再后來北京就出現了很多黃色的「黃大發」,既能拉人也可拉貨。當年對于經歷過70年代的人來說,這樣的場景基本沒有幾個人見過,那個時代二八腳踏車是主流。
那時候我國的街面上最常看到的是二八腳踏車,不管是在鄉間泥濘的土路,還是城里的平整寬闊上。大大的車輪還有一根橫著的大梁,當時的它還是「結婚四大件」之一呢(手表、腳踏車、縫紉機、半導體收音機)。
圖為首爾江北區的民居建筑,江南區高樓林立,江北區卻像貧民窟。當年相當一部分的韓國人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住在老舊的由瓦片、磚頭、水泥的小房子里,「辣白菜」、「黃瓜拌辣椒」、「清水豆芽湯」是他們桌上的常菜,之后貧富差距又一步步的加大。
圖為游人們在八達嶺長城游玩,冬天的北京山上看起來光禿禿的,人們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藍色和綠色。很多當時到訪中國的外國人,都會說中國的大街上,看起來就像是一片「藍色的海洋」。世界往往會發生戲劇性的顛覆,今天的我們作為世界工廠,什麼樣式的衣服都能夠做出來,物美且價優。
圖為首爾的一處過街天橋,他們的穿著看起來更「現代化」一點。在一般的印象中,韓國人比較注意自身形象,對自身的服裝、造型投資很多,服裝業當年也比較發達,前些年「韓式」的服裝比較流行。但近幾年韓國服裝業下滑嚴重,逐漸被中國、日本等同區域的亞洲國家超越。
韓國的一位女生胸像。說起韓國女生就不得不提韓國的「整容文化」,首爾更是被稱為「整容之都」,韓國數百萬的人與整容有著復雜的聯系。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調查的數據顯示,約有20%的韓國女性接受過整容手術,而這一數值在美國為5%
圖為北京城墻根底下的一位理發師傅和他的老顧客,一輛二八腳踏車就可以帶著各種所需工具出攤營業,精神干練的「板寸」很很多人的最愛。
圖為首爾街道上行駛的公共汽車,當年的這些汽車主要有韓國現代汽車制造。首爾算是世界上開通捷運比較早的國家,首爾捷運1號線是韓國的第一條捷運,于1971年興建,1974年通車。而北京捷運1號線,于1969年就已經開通試運行。
圖為當年北京市的一家商店,70年代我們買許多東西還需要糧票、肉票、腳踏車票等等一同使用。時至今日,我們的經濟持續多年快速增長,GDP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但艱苦的歲月其實離我們并不遠,讓我們繼續拼搏奮斗,為了更強大的明天,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