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大埔墟」,大家很自然就會聯想到港鐵「大埔墟站」。在一百多年前九廣鐵路通車時,香港只有五個車站,其中一個就是「大埔站」。但是,「大埔站」并不是指今日的「大埔墟站」,而是指位于「大埔滘」的一個車站。 當年,「大埔墟站」只是一個臨時車站,不設上下客,名字也叫做「大埔墟旗站」。到了1970年代,因為馬料水碼頭及大學站的出現,火車不再停靠「大埔滘站」,所以這個就不再使用了,并且在后來被改建為職員宿舍。
以前,大埔區內一共有兩個墟市,一個叫「大步墟」(小提示:「大埔」以前是叫人做「大步」),另一個叫「太和市」。原來的「大埔墟旗站」就是在「太和市」,而不在「大步墟」。而更有趣的是,「太和市」也因為「大埔墟站」的關系而漸漸變成今日的「大埔墟」。
今日的大埔墟(網上圖片)
富善街是昔日的太和市所在地,今日依然區內重要的市場。
「墟」,《康熙字典》解釋:「商賈貨物輻湊處,古謂之務,今謂之集,又謂之墟。」 ;「墟」是「市場」的意思,南方人叫它為「墟」,北方人稱它為「集」。而清朝有本叫做《廣東新語》的古書,說因為這種市場并不是天天都有商販買賣,而且「滿時少,虛時多」,所以就叫做「墟」了。
墟市一般都是周期性開市買賣,例如逢農歷初五、十五、廿五,隔十天開市一次等。墟市的商人、顧客大都來自周圍的農村,買賣的貨物都是以土產、農作物為主。
昔日的大埔墟火車站今日已改建成「香港鐵路博物館」,是一間位于大埔墟市中心的戶外博物館。 這個舊火車站大樓,是1913年建成的,并于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跡;1985年作為博物館開放給市民參觀。
館內除了有一系列文物和歷史圖片外,還有像窄軌蒸汽火車頭、51號柴油電動機車和六輛歷史車卡等古董展出, 十分適合一家大小「打卡」。
路徑:從大埔墟站A2出口出發,向著「大埔綜合大樓」方向步行約10分鐘,按沿途的「鐵路博物館指示牌」行走,途經懷義街,再沿安富道步行約8分鐘,就會到達。
(網上圖片)
清代光緒17年(1891年),大埔七約鄉眾集資興建文武二帝廟。它是當時太和市(提示:昔日大埔的重要墟市。上文曾經提及,快點找找看!)的行政仲裁、宗教信仰及經濟文化集中地。 1984年,香港政府將它列入法定古跡,是香港著名的旅游景點。
路徑:從香港鐵路博物館離開,沿仁興街走,就可以見到。
富善街上的文武二帝廟
清光緒18年(1892年),「太和市」正式啟市。當時,為了解決食水問題,大埔七約鄉眾決定開鑿一口水井。據說,這口井水源豐沛、清涼甘洌,故鄉民皆視之為「風水井」,立祀井神,至今不絕。這可以說是 大埔歷史的見證。
路徑:從香港鐵路博物館離開,沿著崇德街走,在安富道路口前就可以看到。
崇德街、仁興街、富善街、人和里等等……一個個都是蘊含著中國傳統美德與冀盼的名字,一同構建出多姿多彩的「太和市」。
在這些街道上,我們隨處可見一些傳統小食,而今日我就想向大家推介: 客家腌柿子。它是傳統客家食物,一般在中秋節前后可以見到,味道咸咸的,咬下去很爽脆,是挺好吃的涼果。
原標題《百年市場大埔墟》。
作者:葉德平博士,香港資深教育工作者,知名文化學者,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現為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常委,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中文、歷史課程學術統籌,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