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西多士,一杯奶茶,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香港名片」。
但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香港奶茶卻不是現在的樣子。今天就來聊聊當時香港奶茶、茶餐廳的歷史。
紅茶加三花淡奶,正!
茶葉比人工貴
茶本是我們中國的特產,但飲茶時加奶卻是英國人的習慣。
在香港變成英國殖民地后,這種習慣也隨之流入,并出現了種種變體。
上世紀50年代,有2類地方可以喝奶茶——收費高昂的茶餐廳或酒店的咖啡室;普通百姓光顧的茶餐廳。
蘭芳園,奶茶時代的代名詞
在收費高昂的地方,奶和茶分別裝在不同的器皿內;
但要說最地道的奶茶,還要去街邊的茶餐廳。
這里的茶不是簡單地把茶包扔進熱開水,而是把磨成粉狀的茶放到一個呈橢圓形的金屬筲箕,然后用滾燙的開水沖到茶里。
這樣沖出來的茶比茶包濃郁得多,而且成本也更低廉。
冰鎮奶茶
印度 「拉茶」的制作方法,和傳統港式奶茶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先把茶葉放到茶袋里,然后舉起熱水高高地沖下去,下面的茶壺還要同時加熱保溫。
邊煮邊沖,反反復復。這個動作要上下拉動,因此被稱為「拉茶」。
翠華的拉茶師傅
這種方法唯一的問題是,多了一個步驟——沖洗茶渣。換言之,這種方法是社會下層,勞動力低廉才適用。
這樣泡出來的茶,十分濃郁,甚至有點苦澀。于是香港人就往里面加奶、加糖,之后慢慢變成「奶+糖=煉奶」,既方便又省錢。
雀巢鷹嘜煉奶
雖然煉奶的營養價值低了一截,但在經濟不發達的50年代,這就充當的營養飲品的角色,斷了母乳的小孩大多飲用煉奶。
現在很多50多歲的人喜歡「茶+煉奶」的做法,很大可能是因為,這樣的配方讓他們重溫兒時的歡樂。
現在我們喝的港式奶茶,已經不再是從前的配方。
正宗奶茶做法
「冷氣開放」
「冷氣」一詞,在北方很少見,但在粵語區卻經常被使用。
不同于「空調」(源于英語單詞air conditioner),「冷氣」完全是普通老百姓直觀感受所產生的一個詞。
冷氣開放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冷氣開放」是香港茶餐廳的一個賣點。
當時,冷氣機還未普及。茶餐廳除了 唐茶和 西茶的不同之外,更有 冷氣開放和 沒有冷氣開放的區別。
夏天行走在馬路時,人們經過冷氣開放的店鋪必定會放慢腳步,
當時,對專門喝茶的茶餐廳,有一種專門的名稱,叫做 紅茶咖啡大排檔。
直到80年代初,各式各樣的大排檔星羅棋布,巴路士街就是其中的典型。
舊時的巴路士街
這里有賣粥、賣面、紅茶咖啡……今日,大排檔被取締,紅茶咖啡大排檔也已難尋。
回顧上個世紀50、60年代,香港確實是個英雄年代,一群人背井離鄉,闖出一片天地。一本有一本的富豪轉,一次又一次的名人訪問,都追溯到那時候的奮斗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