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72年的香港現代化建筑,隨處可見
香港從古至今便是中國的領土,西漢至今依次歸屬于番禺縣、寶安縣、東莞縣、新安縣所管。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美國霸占香港島,后復《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3個條約,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依次被「割地」或「租用」予美國。圖為馬路邊的偏矮房子,應該說是貧民窟。
1972年的香港處在美國執政期內。圖為山下的一條商業步行街,房子上站滿了人。
住戶樓上的2個20歲女孩。那時候的香港現代化的工程建筑盡管經常可以看到,但因為人口非常多,平常人的住宅面積窄小,生活艱難。
工人們已經從貨車上卸掉河馬牙。
新界馬路邊的賣天然珍珠貨攤。「新界」的名稱是于公年1898年6月9日,英國政府與清廷于北京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而成。因為新租用的土地資源并沒統一名字,可指為「一個新的租借地」之意。
馬路邊的學生們,她們穿著統一的運動服,連應用的背包也一樣。
九龍街邊的工作早高峰,雙層巴士很是醒目。
夜幕下的維多利亞灣(部分),四周的工程建筑燈火輝煌。那時的木結構建筑的船或是許多的。
九龍街邊的人力車,這種人力車以前行車在香港的街頭巷尾。
正在吃飯的大澳漁夫們,她們以木船為家。